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25-08-06 访问量:
夏季骄阳炽热,稻田碧浪间,无人机惊起白鹭数点,翅影没入晨光。这片土地的主人——沛县杨屯镇刘屯村党支部书记、滨湖家庭农场和洪福湾家庭农场创始人王传亚,正带领着当地群众一起俯身观察着水稻长势,黝黑的脸上透着专注与从容,满头汗珠和湿透的蓝杉透露出沉稳和踏实肯干的光芒。
从一名怀揣赤子之心的返乡青年,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头雁”,王传亚用十余年光阴,在苏北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初心作舵,农创航船破浪行
“土地是最诚实的伙伴,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王传亚蹲在田埂,抽穗的稻穗蹭过他掌心,像土地在轻语。这位1985年出生的农家子弟,自幼便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2013年,从复旦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带着“让家乡土地焕发新生”的朴素愿望回到刘屯村。他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对农业的热爱,创办了沛县滨湖家庭农场。
创业初期,402亩流转土地是王传亚的主战场。由于缺乏经验,他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在种植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走了不少弯路,但他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学习、摸索。为攻克技术难关,他白天蹲守田间记录作物生长数据,晚上挑灯研读农业专著;为掌握市场规律,他自费参加各类农业展会,足迹遍及全国主要农产区。经过三年不懈探索,逐渐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市场规律。他深知,只有走科技化、规模化的道路,才能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他引进了先进的农机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同时,他还注重科学种田,从种植品种的选择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执行,确保生产出的粮食作物无公害、绿色有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农场即便在自然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稳定的收益,亩净利润达到200余元,年利润超过10万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沛县滨湖家庭农场逐渐走上了正轨,生产效益稳步提高。王传亚没有忘记初心,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广阔的田野上,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他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言传身教等方式,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周边种植户,引导他们走科技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农户开始尝试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采用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的整体水平。
循环为轴,生态车轮加速转
在滨湖农场东北角的洪福湾家庭农场,一排排蓝色光伏板下,鱼塘泛着粼粼波光。这里是王传亚打造的“渔光互补”生态循环示范基地。
洪福湾家庭农场和洪福泽渔业专业合作社的接续创办,不断展现出王传亚的创新思维。洪福湾家庭农场位于杨屯镇水产科技示范园内,北邻昭阳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流转土地302.62亩,主要从事鱼类养殖,并辅助蟹、鳖、虾等特种水产品养殖,每亩年产量高达9万公斤,每亩年效益稳定在20万元以上。该农场先后被认定为江苏省第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农业部第十批健康养殖场、江苏省质量安全生产追溯企业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王传亚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我们采用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通过生物净化实现尾水零排放。”王传亚指着一套精密的过滤装置介绍。这套系统使养殖密度提升3倍,饲料利用率提高40%,年产值突破200万元。更难得的是,养殖尾水经过三级净化后可用于农田灌溉,形成“鱼肥水-水养田-田促产”的良性循环。
王传亚在农场内推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创新性地将现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与传统池塘养殖相结合,自主设计并建设了5套高效循环水流水槽系统,打造出集约化、生态化的池塘工业化养殖新模式。通过集成物理过滤、生物净化等尾水处理技术,实现了养殖全程水体的循环利用,确保尾水100%达标排放甚至零排放,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殖污染难题。这一创新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科技为翼,融合产业腾空起
作为沛县洪福泽渔业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王传亚更是将个人事业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合作社现有成员18人,拥有综合服务中心、工厂化设施水产养殖区、名特优养殖区和水生植物种植区等多个功能区,形成了集养殖、销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链。合作社注重科技创新,引进观赏鱼育苗、繁育技术,以及虾蟹等新品种繁育技术,不断丰富养殖品种,提升养殖效益。
走进滨湖家庭农场,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完美融合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智能化灌溉系统精准调控着每一寸土地的墒情,无人机巡田画面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物联网传感器监测着作物生长指标......
“现代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活’,而是需要智慧与创新的‘技术活’。”王传亚深谙此道。他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引进智能农机装备,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构建“专家团队+田间课堂”培训体系,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0余人;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体系,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推行“五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使农场农产品优质品率达98%以上,让“滨湖粮仓”成为区域优质农产品品牌。
头雁领阵,振兴雁群齐头进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王传亚始终牢记“双带双促”(即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和村民致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和谐和美)的履职承诺。他创新“合作社+农场+农户”模式,示范引领12户村民发展生态养殖,户均年增收8万元;为村集体争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使3000亩农田实现“小田并大田”;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00多个,粮食、水产养殖效益不断攀升,乡村生活越过越红火。
在刘屯村的乡村振兴讲堂里,王传亚每月都会开设技术培训课。“王书记教的‘一水两用’技术让我家稻田增收三成!”村民李建国感激地说。据统计,通过王传亚的示范带动,刘屯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85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王传亚还积极参与村庄治理和社会公益事业,他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协调落实多项惠民工程,争取富民强村项目资金,推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站在新的起点,王传亚的规划图景更加恢弘:建设集智慧农业、研学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筹建农产品深加工车间延伸产业链;打造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乡村振兴是场接力跑,我要跑好自己这一棒。”阳光下,王传亚望着丰收的田野,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这位新时代的“新农人”,正以科技之犁深耕希望田野,用创新之笔书写着“让农业有奔头、让农民有甜头、让农村有看头”的生动答卷。
(王怀翠 苗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