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 页 > 工作报告

关于赴陕西、河南考察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19-10-18 访问量:


7月21日-26日,历时六天,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高骥带领调研组先后赴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宝鸡市金台区和河南孟津县考察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不避风雨,无惧酷热,调研组每日跋涉万步、深入古迹遗址、广泛交流座谈,了解掌握了三个地区开发利用汉文化资源的经验教训,对我县开发利用汉文化资源有一定借鉴意义,形成了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考察报告。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区的基本情况

(一)汉中:地理优渥,人文荟萃,打造兴汉胜境

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联通巴蜀关中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原点城市,全市人口380余万,城市人口154万。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1471.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9.96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380元、10088元

2017年汉中市全年接待游客3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12%和13.2%。其中,汉台区2017年旅游接待总人数7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3亿元。

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是两汉、三国旅游热线,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自然景观有南湖、红寺湖、南沙河、天台山、午子山等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名播中外,地理气候环境得天独厚,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烂的明珠。

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全国独一无二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全方位景区—「兴汉胜境」,将承袭千年汉文化浓缩于此。以文化历史、汉文化底蕴进行深究。景区内现拥有汉文化博物馆、汉乐府、兴汉城市展览馆、汉人老家街、丝路风情街五大主题聚落,更以汉文化博览园为核心弘扬汉文化、展现汉中「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美誉。

(二)孟津:中原腹地,文化沃野,打造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新

孟津,南融于洛阳市区,孟津历史文化、区位优势、生产要素、产业基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是洛阳市“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团县,辖10镇1区,人口46万,面积758平方公里。2018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2亿,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6.75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257元、13799元。

以城乡建设牵引。坚持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省百城建设提质示范县“三城联创”,聚焦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群众生活更加便捷,荣获河南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

以乡村振兴培育。坚持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突出抓好特色农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四篇文章,“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朝阳特色小镇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入选全国试点,先后接待全国100余批次考察团前来观摩学习,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强县”“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以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洛阳近郊优势,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推出卫坡河洛印象地、三彩小镇、凤凰山田园综合体、系列农业嘉年华等旅游产品。强化品牌营销,“来孟津耍吧”叫响洛阳及周边地区,孟津文化旅游业快速崛起。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河南省杂技之乡”等荣誉,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宝鸡金台:陈仓故址,太极源流,打造多元化全域文化旅游格局

金台区,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全区常住人口40.05万,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8亿元。金台地处“千渭之闲”,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和西宝高速、宝天高速、宝平高速、310国道穿境而过,是巴蜀北上、甘宁入关必经之地。渭河、金陵河、硖石河、六川河“四水环绕”,引渭渠横贯东西、金渭湖点缀其中,自然风光绚烂多姿。

以商贸促进文化旅游。金台区是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的物流贸易中心,也是宝鸡最大的农副产品、机电建材、煤炭配送集散地。特别是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投资230亿的宝鸡中央金融文化商务区核心区基本建成,200米超高层国金中心建成运营,五星级皇冠假日酒店、银泰国际购物中心开业迎宾。

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开发。金台区乡村旅游的标志工程西府天地民俗旅游景区划分为“一带两翼六区”,即百米绿化林带、西府民俗旅游片区、农业休闲观光片区、生态示范居住区、民俗体验区、历史文化区、农业休闲区、机场服务区和田园观光区,占地面积4000多亩。西府天地民俗旅游景区以在建的西府天地民俗村、已建的美林观光园和开放的大唐秦王陵等为基础,统一整合北坡地区旅游资源,最终形成统一的北坡生态旅游品牌。

以文化开发促进旅游。素有“金阁流霞、仙台引凤”美誉的金台观是张三丰座仙成名、创立太极拳之地;唐末秦王李茂贞墓葬大唐秦王陵,是目前全国唯一发掘成功具有“端门”的古代陵寝;康熙皇帝夜宿的卧龙寺是宝鸡市区规模最大的千年名刹金顶寺,以及西北地区第一天然大佛所在的西普陀,均是享誉三秦的佛教名地。总投资100亿元,占地17平方公里,包含23个子项目的太极源景区;投资100亿元,占地13.5平方公里的神州文化先导体验区;投资20亿元的六川河西普陀国际旅游度假区和投资10亿元的金陵河诗经文化风景区等一大批大型旅游项目加快建设,金台多元带动、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二、我县汉文化发展现状

(一)汉文化景区已具规模,南北轴线,自成一体。充满浓郁汉文化味道的汉文化景区、汉之源景区、大风歌广场、沛公园四大景区,自南向北,如一幅历史画卷般纵贯沛县城区;占地规模、建筑形制和园林设计无不彰显汉文化元素,为沛县城区增添了历史厚重和道源沧远之感。

(二)汉文化风俗源远流长,从汉至今,一脉相承。过汉节,穿汉服,行汉礼,生活中、节日中、婚俗中,关于汉的记忆和传承依旧如故。“刘邦文化节”作为沛县纪念刘邦的重要地方节日,每两年举办一次,集中宣传展示最新的汉文化创作(造)成果。歌曲、舞蹈、戏剧、评书、绘画、书法、民俗等等,将汉文化立体呈现在沛县大地。无论在古沛大地还是现代新沛,无论在汉的历史起点还是汉的传播通途,汉文化饱含生机和圆融,一直走向现代、走向国际、走向未来。

(三)汉文化开发卓有成效,大风歌飞,沛筑悠扬。以汉文化和刘邦故里为特色的沛县名片蜚声国内外。对很多外地朋友来说,汉刘邦就是感受沛县和认识沛县人的最直接、最起初的文化映像。沛筑从史记中“击筑而歌”的只言片语描述,变成现实生活中悠扬的旋律,沛县人付出了艰苦卓绝而又创新创造的不懈努力,“五载艰辛成就千年古音,一生愿景弘扬中华文化”。2014年,沛筑作为国礼由彭丽媛赠送给比利时王后,成为了沛县的又一象征,也成为国家汉文化的重要符号。

三、我县汉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是汉文化元素呈现不够突出。在汉文化景区之外,城市整体规划设计和园林景观缺乏汉文化元素,即便有汉文化元素也分散零星。部分汉文化景区,尤其汉文化商业街区在改造中汉文化元素和风韵丢失,有负汉文化景区之名。

二是汉文化发掘保护不够全面。我县对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原有的汉文化旅游景区后期宣传、维护费用偏少,缺少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文化项目。我县从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偏少,适应科技、信息、网络时代文化产业高技术人才缺乏,尤其缺乏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家。

三是汉文化开发利用不够充分。2017年沛县旅游收入仅7.16亿元,远低于邻县丰县12亿元。我县旅游产业的比较落后,从侧面反映了我县文化承载力和吸引力不足。我县文化景点相对集中,吕母冢、樊井、阎尔梅墓、五里三诸侯、张贞观墓、湖陵城遗址等大批文化景区没能充分开发利用;大沙河、微山湖旅游带没能更好地发挥旅游效应,没能城乡联动,没能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效地结合,旅游没能真正带动县、镇经济的发展;没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发我县的汉文化、水文化等资源及相关产业链。

四、对我县汉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美好生态、便捷交通建设,奠定汉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位势。生态环境和交通区位条件是一个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文人骚客比兴作赋,也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加快水系生态环境大治理、大提升,形成大沙河、京杭运河和微山湖构成的绿色生态大走廊,形成河沟渠纵横交错的生活周边生态休闲区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高标准打造大沙河农业带、徐沛快速通道农业带,让农业成为最普通也最靓丽的生态风景线。加快跨区域交通线建设,实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运河航道的重大突破,完善区域内交通线联通,保证普通公路、乡村道路的便捷畅通,尽快实现徐沛快速路的全线贯通。以交通条件的提升改善,扩大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为我县汉文化发展拓展空间和外延。

(二)促进旅游产业、餐饮商贸发展,夯实汉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基础。2018年沛县三次产业占比为13.1:46.9:40,相较全国2018年三产占比为6.8%:41%:52.2%,我县一次产业和二次产业比重明显偏大,三次产业比重显著偏低。可以看出沛县第三产业(服务业)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县第三产业(服务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旅游、餐饮、商贸作为三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发展整体。以旅带商,以商促旅。依托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汉文化和水文化为重点,着力打造汉文化景区、微山湖生态旅游产业带、大沙河农业旅游观光带“一区两带”文化旅游品牌,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集中展现汉文化、水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风貌。

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创新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与徐州汉文化旅游区、芒砀山景区、泰山景区等联合宣传促销,积极推介沛县为“文化之旅”中点站;开辟沛城景区——微山湖、沛城汉文化景区—汉之源景区—吕墓冢—沛公园—闫尔梅墓—刘邦故居—大沙河自然风光带旅游热线,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带动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度假胜地。把我县建设成为苏北最佳旅游城市、华东最具影响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和全国新兴旅游热点县。

以文创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创。充分发挥沛县文化丰厚的优势,积极培育和重点拓展文创产品、美术工艺品交易市场。依托县文化中心、馆藏文化资源和标志性工程优势,深入挖掘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弘扬“工匠精神”,开发与汉文化有关的汉代名人雕像、刘邦“赤霄剑”、汉画像石拓片、封侯虎、砖雕、泥模、剪纸等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与汉代故事有关的动漫、数码和智力游戏产品;鼓励专业艺术人才和民间艺人从事工艺美术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加强与外地的交流和联系,举办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品鉴赏、交流、展览活动,完善沛县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生产、展示、交易产业链。

(三)加强汉文化景区提升和新建,打造汉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提升原有汉文化景区品质,增添浓郁的汉文化元素,增加文化互动单元,增强服务承载力。以汉街外立面整治为契机,对其进行业态整治,将汉街规范为书画古玩、花鸟鱼虫、风味小吃、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土特产品、汉服销售展示、旅游纪念品等文化旅游特色商品一条街。增设汉城景区古装照相、特色餐饮、地方戏欣赏、仿汉宫式服务、数字化影院等休闲娱乐项目;编排汉宫乐舞、高庙祭典、汉代风俗展示、汉代仪仗巡游、汉代历史短剧等文化娱乐节目,带观众走进大汉帝国,体验大汉风情,建设苏鲁豫皖交界处较大的书画古玩营销基地、汉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胜地。

新建高品质汉文化景区,融合水文化、运河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国际一流的沛县新汉景区。从规划上,要谋求文化联动,将水文化、运河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荟萃,打造汉文化集聚区。从规制上,要争取达到最高规格、最高标准,力求形制上的独一无二,展现沛县作为汉文化起点的独特性。从内容上,要重新解构历史,展现多面刘邦、多面沛县功臣集团。可以设立刘邦与项羽对比板块,用人文色彩去分析一番时代革新、观念碰撞的妙趣横生。可以设立秦汉渊源板块,用历史视角分析刘邦骨子里的始皇帝观念,却得到治理天下的黄老之术。从文创上,增加人文互动,对接世俗生活美好愿景。可以设立刘邦及沛县功臣集团的封王拜相的民间故事,引入互动,接入游客的世俗生活。如曾经的游戏之场景、沾染封侯拜相的喜气,一些关于世俗生活的互动等等,莫让历史的厚重消沉了世俗的烟火,让人文色彩成为新汉景区的一大特色。从外在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汉文化品牌建设,让新汉景区映射沛县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形成宣传沛县的强大名片效应。从内在上,要展现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做到典籍遗迹文物相互佐证,增强新汉景区的吸引力,力求形制震撼和细腻优美相融合,展示实用的民俗典范,形成风俗习惯、节庆礼仪等标准规范对民间的引导。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提升汉文化发展的价值内涵。汉文化既是对秦的继承和发展,又奠定了唐、宋时期的文化发展高峰的基础,汉文化是一个华夏文化发展历史上“承上启下”的正宗,也就成为了代表“华夏”、“中华”、“中国”的正宗传统文化。发展汉文化就要继承和弘扬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习俗。要用现代法治的权利义务观审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让尊重发展、尊重平等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要融合现代道德选择和革命历史传统,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让传统文化习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继续充实弘扬“好人文化”“红色文化”等等。要培养新一代青年儿童热爱传统文化习俗,加强对礼仪形制通俗易懂的解析,引导文化和意义的有机结合,让大家自主自动爱上汉文化、崇尚汉文化、遵行汉文化。

                                          (汪亿  周鹏)



苏公网安备 32032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