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 页 > 工作报告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23-04-17 访问量:

            沛县人大社会建设工委

为全面了解我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4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贺伟带领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收集资料等形式,实地察看了汉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栖山镇文体中心和河口镇文体中心等文化设施,详细了解我县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全面了解文化设施建设的成果效益、存在问题、下步打算等,并针对全县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文化强县”发展战略,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镇、村”三级文化基本设施网络,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种覆盖城乡、功能日趋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渐形成,与此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不俗佳绩:歌风书房建设入选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文化馆小剧场被省文旅厅认定为10个首批江苏省示范小剧场,同时也是苏北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小剧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杨屯镇文体中心、安国镇文体站等一批文化设施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一)公共文化阵地得到不断夯实。

投资4.5亿元,建成沛县文化艺术中心,投资 1.1 亿元,高标准建设沛县老年大学,形成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龙头阵地。投资3.5亿,着力解决公共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17个镇街和380多个行政村的文化阵地,进行全面的改造提升。坚持创新创造,建设遍及城乡的歌风书房、汉风小剧场等公共文化生活微空间,17所镇、街道老年大学也已完成建设。突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投资100万元建设沛县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了文化阵地作用和数字文化浸润效应,有效化解了城乡公共文化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

(二)设施建设投入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整合公共资源,解决建设用地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住建、园林等公共场所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做到空闲场所利用,文化景观丰富。盘活国有资产,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充分利用空置国有资产,通过改造升级建设“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据统计,全县利用原有基础设施改造的歌风书房有31个、汉风小剧场22个,累计节约投资8900万元。吸纳社会资本,解决共建共享问题。沛县文化底蕴丰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化建设。通过吸纳整合社会资本,因势利导,共建共享“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如沛县农村商业银行拿出黄金地段的门店,共建第33号书房,不仅推进了书香银行建设,也提升了农商行公众形象。属地负责配置,解决人力投入问题。书房、小剧场、老年大学等“公共文化微空间”工作人员由属地镇根据需要,配置专(兼)职管理人员。各级工作人员由县文化馆、图书馆、老年大学进行业务指导,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通过属地配置、分级管理,有效解决了场馆人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公共文化长效机制得到完善健全。

特色鲜明统一布局。全县34家歌风书房、32个汉风小剧场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购置设备,汉文化元素鲜明。多布点在城乡核心居住区、闹市区、热门商圈等,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制度完善内容丰富。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县文体广旅局出台了《沛县镇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沛县歌风书房、汉风小剧场建设和管理办法》,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制作舞蹈、绘画、摄影等文化慕课,依托汉风小剧场、江苏公共文化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网络课堂等平台在线播放。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统筹线下线上资源,破解文化人才短缺、产品供给不充分瓶颈。以文化馆为主阵地,利用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积极开展线上培训、讲座和演出服务。县老年大学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网络课堂连接,让学员可以免费在线观看全国优秀名师在线教学和全国老年大学协会10万集免费精品课程。文体广旅局还以沛县梆子剧团为主导,积极开展线下“送戏下乡”、“戏曲进社区”等文化志愿服务。以民间文艺团队为补充,扶持沛县望湖艺术团、胡陵艺术团、沛县曹家班等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下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照顾到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提供适合其需求的文艺演出、艺术讲座、戏曲表演、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

二、存在问题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不均衡。我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整体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广覆盖",加之大多数文化单位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后续投入不足,造成我县目前的公共文化设施现状与实际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社区与社区、村与村、县城与农村间的不平衡发展态势较为明显,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是设施使用管理效率低。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管”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公共文化项目建成后,由于后续财政资金、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使用效率偏低,镇、村建成的图书阅览室、群众娱乐活动室,除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活动时能发挥作用,其它时间利用率较低。 

三是专业人才数量少。我县文化体系存在总量不足、专业不对口、业务技能不高、后备梯队断档等问题,全县18个镇级文体站长无一是文化专业毕业,制约了我县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县级文化机构专业人才缺乏,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明显不足。镇文体中心的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知识层次不高“专业不专”,业务能力明显不足。村(社区)文化骨干缺乏,缺少专业引导能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困难。 

三、工作建议

一要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实施项目建设。完善以县文化中心、老年大学为中枢,以镇文体站、老年大学为枢纽,以村文体活动中心为前沿阵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支点,以村(社区)为触角的基本公共文化阵地网络。二是进一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县、 镇、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城乡固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为补充,制定和完善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三是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各镇、 村、社区的文化建设新思路,彰显每个镇村独有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特色元素,如:河口的“鸟鸣大赛”、鹿楼的“村界足球”、五段的“奥体”、敬安的“散打”等

二要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阵地作用。要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把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针对社区居民、农民、外来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多元化的内容建设及服务供应,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深度挖掘我县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如刘邦文化节、红色文化、梨花节等,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发培育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特色品牌,使这些资源焕发活力,服务现代生活。同时要落“文化资源共享”,以歌风书房,汉风小剧场、老年大学为载体,充分发挥县中心文化主体辐射作用,做好图书资源、文化资源的城乡统筹、台理配置与共享,发展“互联网+文化”网络,把优质文化资源共享到农村,使农村文化资源无限扩展,打通文化与农村之间的“最后公里” 。

三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创新公共文化机构、队伍、人才的管理,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凝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任人才的良好环境。二是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鼓励业余文化骨干,文化服务志愿者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业余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有效组合,优势互朴,良性互动,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三是建立培训机制,强化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使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管理者增强服务意识,专业人员增强专业知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苏公网安备 32032202000217号